白鲟的绝迹,中华鲟的濒危,三峡,葛洲坝会是鱼类洄游的拦路虎吗
钓鱼人 啊峰爱钓鱼对于长江,中华儿女一点不陌生。毕竟在有史记载以来,长江,黄河一直都被公认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源泉。它们承载着中华名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但是,事有双面性,长江黄河能给我们带来文明,却也同样扮演着摧毁者的角色。
我们不难看出,长江黄河历史以来也是每朝每代的一块心病,枯水期还好,但是到了汛期,真的是让沿途一代提心吊胆,甚至亡命天涯!
也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中国对于长江黄河的治理一步步规划完善。就如长江,两座世界级大坝的建成,无不是利民利国,但是也有些人一度的不赞成大坝的落成。因为,他们认为,大坝的建成会严重的影响水域的生态平衡。那么,我们可以参考,到底大坝会不会对水域生态造成影响?
1988年葛洲坝落成
葛洲坝水利枢纽它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长江三峡末端河段上,距离长江三峡出口南津关下游2.3公里。它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低水头大流量、径流式水电站。1971年5月开工兴建,1972年12月停工,1974年10月复工,1988年12月全部竣工。坝型为闸坝,最大坝高47米,总库容15.8亿立方米。
葛洲坝工程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70年12月中旬,周恩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有关问题。随后,毛泽东作出批示赞成兴建此坝。12月30日,8万军民举行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大典,中华民族朝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宏伟蓝图迈出了第一步。
葛洲坝的建成,可以说在当时,确实对长江水患的治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它还担负着发电,疏运的作用,仅两项,都是体现利国利民的角色!
2006年三峡大坝落成
新中国成立后,”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三峡大坝项目,但迟迟未能开工,到1992年方案才通过,1994年开始建设,2006年5月20号修建成功,属性混凝土重力坝。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高185米,呈梯形形状。三峡大坝175米正常蓄水位高程,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形成总面积达1084平方千米的人工湖泊。安装32台单机容量为70万千瓦的水电机组,装机总量2250万千瓦,中国的伟大创举。
三峡大坝为一级建筑物,按1000年一遇洪水设计,大坝由三部分组成,即泄洪坝、电站厂房挡水堤坝和左右库非溢流坝,大坝为重力式,泄洪采用挑流消能方式,三峡大坝的基础岩石为坚硬的完整花岗岩,大坝设计地震裂度为Ⅶ级。
三峡大坝的落成,真正的可以说,对于长江的治理起到了定性作用。同时,三峡大坝不仅作用于治理水患,发电,航运,还是著名的旅游景点,这难道不是利国利民之举?
葛洲坝,三峡大坝对生态是否造成影响
其实,对于两座大坝的建成,拦截长江。对于生态的影响肯定是有,事无完美,利弊均衡这个道理我们不懂吗?
但是,为了国家的发展需要,舍小护大才是基本。对于自然生态的平衡影响,建造大坝之时,设计师们都有计划在内。就比如三峡,同样也建造了一定的鱼类洄游模拟地,虽然可能效果没有那么的好,但是聊胜于无,做了肯定要比没做要强!
而且,特别是为了保护长江的国宝级鱼种,中华鲟。设计师特别在,葛洲坝下方专门为中华鲟设置了一处排卵场地,只不过好像真的收效不大。但是,据报道,即便如此,监测中心检测到中华鲟好像已经自我寻找到另外一处产卵地点,这也算是一种好的现像。
据统计,三峡库区鱼类108种,建库后,由于上游生态环境的改变,约有40种鱼受到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种群数量明显减少。
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19年)》显示,葛洲坝下宜昌江段中华鲟繁殖群体估算数量为16尾;洞庭湖和鄱阳湖枯水期分别监测到长江江豚252头次、1049头次;长江上游攀枝花至重庆江段调查到特有鱼类37种。长江流域合计放流经济水生动物37.6亿尾(只)、珍稀特有水生动物795万尾。
大坝的拦截,势必会对鱼群洄游,产卵造成影响,但是,至少国家对于生态的人为投放,还是起到了一定的舒缓作用!
白鲟的绝迹,中华鲟的减少,不能把责任归功于大坝!
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2020年1月2日消息,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
白鲟,绝对可以说是国宝中得国宝,真正可以追溯亿年前的历史。但是,他真正得灭绝,不能怪到大坝,因为不管是大坝建成还是没有,白鲟的数量也是每年都在减少。毕竟,新中国成立以后,经济发展处于高速发展中,而经济的发展少不了工业污染,还有当时没有完善的乱捕捞作业,和对于它的保护措施。所以,才导致它走向了灭亡,也许,确实也是物竞天择吧,毕竟白鲟的存在时间过于长远了!
中华鲟:硬骨鱼纲鲟科的鱼类。常见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有“长江鱼王”之称。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中华鲟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以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据统计:报道引用中国工程院2013年的综合评估报告显示,这座“长江第一坝”截流前,每年洄游到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的中华鲟超过3500尾,1985年下降至2000尾,2005年已不足500尾。2010年,中华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极度濒危”(CR)级别。
中华鲟的特点就是每到产卵季就会沿江而上到了产卵地产卵后后游回大海。每年的夏秋两季,那些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就会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逆江而上,回到金沙江一带开始产卵繁殖。等到中华鲟幼崽长到15厘米左右,就带着他们游回大海。它们就是这样,在长江里出生,在大海里生长。
不过,它们是回不到最适合他们产卵的宜宾一带,因为1981年葛洲坝大坝的建设阻止它们的迁徙路线,使其无法到达河流上游的产卵场,因此产卵场被迫转移到位于葛洲坝水坝下方的一个产卵场。最终好像中华鲟也没将这处地点作为它们的产卵之地,但是,好消息是,中华鲟似乎已经找到了另外的场地产卵,经调查,确实也有消息证实,这也使得科学家与不兴奋不已!
绝迹也好,濒危也好,大坝不是主要因素!
在我认为,许多长江的原生态鱼种的灭绝,还是减少,大坝也起到的作用真的可以说不是绝对的。个人还是认为,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乱捕,才是加速它们灭亡的根本!
不过随着近几年的渔政新令,长江流域的禁渔规定出台,我们大大也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策。长江水域,在通过认为放养,人工繁殖,濒危的,即将绝迹的,慢慢的都开始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着。
既然,规划里有,我们也在执行,那么,最终的成效,只有多年以后才能看的出来。毕竟,时间太短,所能感受到的,也只是微乎其微的,不过最终我愿意相信,时间能证明一切,不是吗?
文章最后
大坝工程属于利国利民建筑,它在造福国人的同时,在适当的影响着生态发展,我以为,这可以接受。同时,在落成之后,及时的做出弥补,这又何尝不让人暖心呢?毕竟,取之于自然,回馈又如何能少的了呢?所以,不要盲目的偏执一词,很多东西,都是在无形之中去改变着,补救着,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我还是认为,生态的发展,日后一定会有一个让人开心,念想到的结局!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