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脱钩跑鱼,给钓友3个忠告
钓鱼人 石头钓鱼記现在随着野钓资源的匮乏,对于我们钓鱼人的挑战是越来越严重了。在面对来之不易的鱼口时,如果出现“脱钩”的现象,是不是会感觉到遗憾和懊恼呢?
“脱钩”现象是一个很普通也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但多数情况下是我们人为造成的,只要在某些细节上注意是可以大几率减少“脱钩现象”发生的。
中鱼“脱钩”是挺遗憾和懊恼的事情
1,野钓“脱钩”的原因
2,野钓时,如何正视“脱钩”现象
3,“脱钩”现象该如何预防
“脱钩”顾名思义,就是鱼儿已经咬钩,并已经中鱼,但最终没能把鱼儿钓获上岸。我们既然要解决“脱钩”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造成“脱钩”的原因所在:
野钓脱钩的原因
野钓时,鱼钩顿了
鱼钩是我们线组的必要配件。而鱼钩的锋利程度,是直接关系着我们鱼获的。
中鱼时,想要把鱼儿拉上岸,就需要鱼钩牢,而鱼身上最为牢固的部位还属鱼骨。千万不要小看鱼骨的硬度,鱼钩不锋利的话,中鱼时,鱼钩往往只会刺穿鱼身体内部的软组织,这样的话,很大可能出现钩不牢,从而出现“脱钩”的现象。
野钓时,鱼钩类型,型号选择不合适
野钓时,鱼钩类型和型号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一般是需要根据目标鱼来作为参考依据的。
比如说,钓1两左右的鲫鱼时,选择1-3号的鱼钩就可以了。如果选用过大的鱼钩就显得不合适了。因为鱼钩过大,小鲫鱼鱼口过小,很大几率出现鲫鱼进口不顺畅,增加“挡口”的几率,从而出现“脱钩”的现象。
还比如,钓鲫鱼选用袖钩的居多。并不是说其他的鱼钩就不能钓鲫鱼,而是选择袖钩更能够迎合鲫鱼的体型和鱼嘴的大小。
同样的道理,钓鲤鱼用袖钩就没有选用伊豆和伊势尼优势大。因为鲤鱼的力道是远大于鲫鱼的,而这两种鱼钩,钩条较袖钩粗,更能抵抗住大力道的鱼种。
选择合适的鱼钩的类型和型号,可以减少“脱钩”的现象发生的几率
提竿时,漂像没有把握好
漂相把握对于钓鱼人太重要了。因为水中的情况我们肉眼是看不到的,只能通过漂相来判断水底鱼儿吃口的情况。
浮漂是可以监视水底的动静的,并不是说所有的浮漂动作就是鱼儿吃口,也并不是说所有的鱼儿吃口都能够中鱼的,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做出灵活合理的判断,哪些浮漂动作该提竿,哪些浮漂动作该放,这些都是我们经验的积累的。
如果对于浮漂的漂相,不能很好的识别和判断,就会出现提竿不及时的情况,从而造成“脱钩”的现象产生。
野钓时,子线和鱼钩没有连接好
我本人以前因为怕麻烦,经常喜欢购买成品的子线,但成品的子线并不都是牢固的。我就遇到过换饵的时候,一连出现两个鱼钩同时脱落的情况。如果这种情况不是出现在换饵,而是出现在中鱼的时候,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跑鱼那是肯定的,这也就造成了另类的“脱钩”现象。
小结:
以上几种情况是可以直接导致“脱钩”现象产生的。从上述几个原因不难看出,这些都是比较常见并且比较简单的问题,就是这些既简单又常见的问题常常会出错,就算老钓友往往也不例外。
这么大得鱼儿脱钩的话,实在是太可惜了
野钓时,如何正视“脱钩”现象
垂钓前,检查鱼钩是否锋利
鱼钩是否锋利是可以用手指感觉出来的。鱼钩在手指轻轻划过,如果明显感觉到钩尖的存在,就说明鱼钩是锋利的。如果需要用点力才能感觉到钩尖的存在,就证明鱼钩已经不够锋利了。
垂钓时,选择合适的鱼钩
一般鱼钩的选择有几个不成文的原则:
钓大鱼用大钩,钓小鱼用小钩。钓中小鱼种选用钩条细的鱼钩,钓大型鱼用钩条粗的鱼钩。钓快鱼选择无倒钩的鱼钩(提高鱼获),预防跑鱼选用钩尖内弯的鱼钩,选用虫饵选择长柄鱼钩等等。
漂像正确的把握
漂相一般有三种:黑漂,顿口,上浮。这三种漂像可以说可以独立存在的,也可以是几种一起出现的。
影响漂相的因素很多。比如:鱼儿活性好。漂相就大,鱼儿活性低,漂相就小。
不同的鱼种漂相也是有所不同的:鲫鱼的漂相一般是先顶漂,再下顿。鲤鱼一般是轻微的点动,突然黑漂。草鱼一般是行进中进食,浮漂斜拉现象居多等等。
根据这么多年的作钓经验来看,下面几种漂相中鱼率是挺大的:
浮漂呈现均匀缓慢的上浮和下降(大鱼居多),浮漂上升或者下降后静止几秒后,浮漂斜拉黑漂,浮漂斜躺水面这些情况,顿口,黑漂这些漂像中鱼率是很高的。
漂相对于“脱钩”的现象影响是很大的
检查子线和鱼钩是否绑牢
做钓之前检查子线和鱼钩连接处是很有必要的。拉拉鱼钩和子线的连接处,看看接口处有没有松动,子线有没有挂伤,挂毛,有没有打结,线头有没有在鱼钩内侧等等。
另外,绑钩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收紧的那一下。因为鱼线有伸展性,如果不收紧的话,用过几次往往会出现鱼钩脱落的现象。
小结:
“脱钩”现象是比较普通的现象,但是需要我们正视的问题。因为就是这个问题,是可以直接影响我们钓鱼心情和关乎鱼获大小的。
“脱钩”现象该如何预防
我们对于“脱钩”的现象,该如何减少发生的几率呢?个人认为,从以下几点就可以大幅度降低“脱钩”的:
了解更多的鱼儿习性很重要
我们既然要想把鱼钓好,就要更多的了解鱼儿的生活习性才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句话同样是适合钓鱼的。
比如:大部分淡水鱼儿喜欢的温度在15-25摄氏度之间,鱼儿活性随着气温的高低变化而变化,鱼儿活动的时间随着季节和水温的高低变法而不同。不同鱼种栖息的鱼层不同。鱼儿有趋温性,洄游习性,趋氧习性,趋光习性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因为钓鱼就是为了怎么更好地迎合鱼儿的习性。
掌握鱼儿的习性,对于减少“脱钩”来讲作用很大
丰富自己的垂钓知识是关键
钓鱼是一个系统的户外活动,影响垂钓的因素很多,其中对于钓鱼知识的掌握就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
比如:如何根据季节选择钓位,如何选择鱼道,如何根据气温和鱼种选择饵料,窝料味型,如何根据季节和目标鱼选择鱼竿,如何选择浮漂,如何根据鱼种选择鱼钩,如何调漂,对于把握漂像,如何溜鱼,如何抄鱼等等。
这些知识大部分都是需要根据自己垂钓经历总结出来的,是需要时间沉淀的。
垂钓前检查钓鱼装备很必要
垂钓前检查钓鱼装备这点事很重要的。因为我本人在这上面吃亏不是一次两次了,最终导致的结果要么脱钩,要么断线跑鱼,更严重的导致鱼竿受损。
垂钓之前,检查鱼竿,检查线组,看看铅坠边缘会不会挂手(会导致子线缠绕),看看主线和子线有没有挂毛,有没有打结,有没拉伸没有恢复到原样。当然,还有鱼钩和子线绑的位置有没有松动,鱼钩锋不锋利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脱钩”,甚至断线跑鱼的因素。
小结:
上述三点的前两点都是我们钓鱼人需要多经历,多学习,并不是短时间能掌握的。而最后一点同样是我们钓鱼人的日常工作而已,但越是普通,越是容易犯错。
垂钓之前坚持装备是可以减少“脱钩”的现象发生几率的
引申一点:
“正口”是我们钓鱼人听到较多的词语了。“正口”的意思是:鱼钩刺中鱼儿上唇的位置,一般刺中这个位置很少出现跑鱼的现象的。
那我们该如何抓“正口”呢:
想要抓这个“正口”,就是在浮漂下顿的那一刻提竿,这样几率才会增大。
当然,浮漂的调钓是很重要的。因为浮漂的调钓是可以直接影响顿口产生的。一般浮漂调的灵,顿口多,调的顿顶漂多。所以,想要更好的抓“正口”,我们是可以把浮漂调的灵一点的。
总结
“脱钩”的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我们钓鱼人人为造成的。从这么多年的垂钓经验上来看,做好以上几点是可以大几率减少“脱钩”现象产生的。
“细节关乎成败”这句话同样也是适合钓鱼的,往往越是“简单,细小”的问题,越是容易出错。只有在作钓之前把细节做好,“脱钩”的现象出现的几率才能变小。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