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鱼入侵邕江 本土大鱼难得一见
钓鱼人 渔乐资讯今年10月——11月,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16年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科普宣传月”活动。对南宁人而言,邕江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持邕江鱼类的平衡发展有利于保护邕江生态环境。目前,邕江生活着多少种鱼?数量在增多还是减少?人类的哪些活动正在影响邕江原生鱼的生存?时值宣传月之际,记者进行深入采访,旨在唤起公众对邕江鱼类生态保护的重视,共同维护母亲河的秀丽与生机,让养育我们的母亲河更加美丽。
提到邕江,南宁人个个都懂;但问邕江里有哪些鱼,估计就没多少人说得全了。根据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提供的数据,2014年,邕江中监测到55种鱼类,去年,这个数据增加到89种。但这反而令水产专家忧心:不少“土著鱼”的种群数量正在减少甚至消失,更多“外来鱼”则屡屡现身,家族逐渐庞大,这种改变将影响邕江水生野生动物的生态结构。
现场:“土著”大鱼难得一见
10月2日上午,南宁邕江大桥下,潘先生拉起鱼竿,钓起一条两三指宽的银色小鱼。身边的网兜还是空的,收获起当天第一条鱼后,潘先生有些意兴阑珊:“现在在江边钓鱼很难,经常坐几小时也不得一条。”
记者询问潘先生身边的几名垂钓者,他们表示,这两年能钓到大鱼最大一两公斤重,多是鲤鱼、禾花鱼、鲮刀鱼。拥有10多年钓龄的莫先生回忆说,他钓到的最大鱼是一条5公斤重的鲤鱼。他有些担忧地说,20多年来,他从看着大人们到邕江钓鱼到自己去钓鱼,感觉许多熟悉的邕江“土著”鱼,像黄颡鱼、赤眼鳟现在都很少钓到了,能钓到的大多都是放生鱼,比如荷花鲤、鲮鱼、大头鱼、鲢鱼等。
莫先生说,现在在江边钓到的基本是放生鱼,到江中间有机会能钓到“土著”鱼,但也要连续蹲守个两三天。怎么判断是不是“土著”鱼呢?他有个“土”办法分辨:原生鲤鱼体泛金黄,而放生鱼则通体青黑。
渔民对此也有同感。根据渔政部门的管理规定,邕江三岸大桥至三津渡口为严管段,禁止任何形式捕鱼。55岁的渔家钟先生和50岁的黄先生,多是趁晚上到南宁严管段外的邕江河段撒网捕鱼,一次撒两三张网,但不是每天都有收获。好的时候一天能捞5公斤左右,运气不好的可能一天都打不到几条鱼。
9月29日上午7时许,钟先生和黄先生把渔船开到邕江大桥墩下,把鱼舱里稍微大点的鱼捞到水盆里,摆放在船头售卖。最大的是一条约5公斤重的鲤鱼,还有两条3公斤重的鲤鱼和禾花鱼。钟先生说,他从邕江打过最大的鱼是50多公斤重的鲶鱼和黑眼,但那已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现在邕江已经难得一见那么大的鱼了,这两年最多能打到七八公斤重左右的,多是鲤鱼或禾花鱼。
渔民们说,他们从邕江打到的鱼,常见的有十多种:鲤鱼、禾花鱼、赤眼鳟、鲮刀鱼、黑眼、草鱼等,其中鲤鱼的数量最多,大鱼的几率也最大。
专家:邕江鱼已发现89种
邕江里的鱼是不是真的变少、变小了,还是这只是钓鱼人和渔民的错觉?9月30日,记者来到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请专家给一个权威的说法。研究院工程师施军多年来从事淡水鱼类的研究,一直在做有关邕江鱼类的资源调查和对比研究。他表示,从监测跟踪数据看,邕江鱼类生态结构变化确实与垂钓者、渔民的感觉比较类似。
施军说,为了解邕江和左右江鱼类资源种类和变化,2015年7月,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专门开展了项目研究,聘请了有经验的渔民,在老口水利枢纽坝、横县百合镇、峦城镇等处江段放置拦网捕鱼。考虑到鱼类有洄游习性,且邕江和左右江本来就相连,所以,在这两个点监测到的数据可以等同为邕江的数据。
通过调查,专家和渔民们共在评价江段发现89种鱼类生活或洄游通过,隶属于10目24科67属。其中,鲤形目56种,鲇形目12种,鲈形目11种,鲑形目、脂鲤目、鳉形目各两种,鲼形目、鲱形目、鳗鲡目、合鳃鱼目各1种。常见的鱼类有草鱼、鲮、海南鲌、赤眼鳟、鲢、鳙、鲤、鲇、麦瑞加拉鲮、粗唇鮠、瓦氏黄颡鱼、斑鳠、大眼鳜等。
“从监测的数据来看,邕江的‘土著’鱼资源变得越来越少。”施军透露,过去在邕江常见的鱼类中,赤魟、光倒刺鲃、倒刺鲃、桂华鲮、唇鲮、长臀鮠等近年来已经很少有捕捞记录,有的品种发现记录甚至要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虽然现在断言它们已经灭绝尚显武断,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鱼种在邕江中已经濒危”。
探因:为何“土著”日渐式微
施军分析,邕江的原生鱼减少,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3个:电站和水利枢纽建设、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
施军说,很多鱼类需要洄游产卵,但是我国早期建造的水坝基本上都没有设置过鱼道,目前运行的过鱼设施也不理想。每年4月——6月,淡水鱼类喜欢到各种水生植物滋生繁茂的水域和在水流较急的地方产卵,但人为建电站和水利枢纽淹没了鱼类的产卵场,也阻断了鱼类的洄游通道,使它们的产卵和洄游都大受影响。
根据观察研究发现,南宁的老口水利枢纽、梧州的长洲水利枢纽、贵港的大藤峡水利枢纽等都对鱼类产卵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此外,电鱼、炸鱼等非法过度捕捞以及水质污染也是导致鱼类资源减少的重要原因。
几名垂钓者则表示,不少人晚上看到过有人在邕江的白沙、亭子一带非法电鱼,零时过后,还会有船开到江心电鱼,大鱼小鱼都无法幸免,久而久之就影响到了鱼类的繁殖。此外,当前仍有人偷偷摸摸在严管段下网捕鱼。
渔政部门也表示,虽然他们屡屡打击非法捕捞和电鱼行为,但由于人员配备等问题力量有限,加上夜间执法难度较大,打击效果有限。希望市民进一步提高保护生态的意识,加入打击电鱼行为的行动。
担忧:外来鱼种“气势汹汹”
就在“土著”鱼越来越稀少的同时,一些曾经陌生的外来鱼种却在悄然增加,甚至与“土著鱼”争夺起生存资源。“食蚊鱼、斑点叉尾鮰、短盖巨脂鲤、革胡子鲇、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露斯塔野鲮、麦瑞加拉鲮、小口脂鲤(巴西鲷)、下口鲇(清道夫)、雀鳝……”施军一口气列举了在邕江中发现的10余种外来鱼种,令人心生忧虑。
施军分析,这些外来鱼种本来在邕江是没有的,如今出现估计与鱼苗放生有一定的联系。9月29日中午,记者在邕江边看到,几名市民将买来的6000尾鲮鱼倒入江中,他们表示,他们经常会购买鱼苗到邕江放生。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也会有很多人到邕江边的凌铁桥旁组织大规模放生活动。至于会不会考虑到生态保护而选择放生鱼种,他们则表示“没想到那么细”。
据专门供应放生鱼苗的李老板称,他最多的一次卖了几百万尾草鱼苗给一名市民放生。放生的鱼苗多是草鱼、鲢鱼和鲮鱼,但也会有泰国鲮、野鲮、罗非鱼等外来鱼种混入其中。渔民黄先生说,一两周前,他看到几名年轻人提着一袋鱼到江边放生,“那两条鱼的嘴巴尖而长,露出锋利的牙齿,我印象很深”。记者从网上翻出雀鳝的照片,黄先生确认,这就是他看到的放生鱼。
“放生外来鱼种,会对邕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施军表示,主要缘于这些外来鱼种迅猛的繁殖速度和大量的种群数量,会导致水体内鱼类品种过于单一,挤占其他鱼种生存空间,打破原本的生态平衡。
如何对付这些“外来户”?施军给出一个最佳建议:那就是把它们都吃光!“除了雀鳝(记者注:雀鳝肉可以食用,但卵有毒)外,其他的外来鱼种都是可以食用的,包括清道夫,据说味道还不错。”
对策:谨慎放生文明钓捕
为了帮助邕江“土著”鱼休养生息,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渔政部门每年在禁渔期间,都会牵头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把人工培育的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黄颡鱼、赤眼鳟、细鳞斜颌鲴、鲮鱼等投放邕江,让它们在此生活、生长、“生儿育女”,每年全区投放量超过1000万尾。
渔政部门提醒,民间自发的放生活动并不值得鼓励,因为邕江水体及水下生物有自己的特殊性,放生要讲究时节也要选对品种,最好由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指导进行。市民不要放生没有经过批准的鱼种,否则很可能对邕江生物链造成破坏。
采访中,提供放生鱼苗的李老板则称,出于保护邕江原生态环境的责任心,他也会根据近期销售的放生鱼种类,建议顾客更换鱼种来平衡鱼种数量。“比如近段时间放生大头鱼(即鳙鱼)的多了,我会建议他们换成鲮鱼或者鲢鱼,这几种邕江原生鱼的活动空间是不同的,大头鱼喜欢吃浮游动物,鲢鱼喜欢吃浮游植物,鲮鱼较杂食,喜欢沉到水底吃污水、污泥沉淀发酵过后产生的营养物和动植物。”
钓友周先生说,在钓鱼人的圈子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是肚子里有鱼籽的母鱼,多会放生;如果钓到个头较大的鱼,他们会拍照留念后再放生;0.25公斤以下的草鱼,或者不足三四两的小鱼,也会放生,这些都是出于保护鱼类的目的。钓友莫先生说,平时竞技比赛,钓友们也会使用没有倒刺的鱼钩,避免鱼类受到更大的伤害,钓到的鱼也多是放生,但目前要做到文明垂钓,全靠个人自我约束。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