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升高鱼反而不好钓?守着钓位发呆不如主动去找鱼
钓鱼人 90后小飞理论上来说天气越热鱼越活跃、吃得也多,天气越冷鱼活性越低、食量也大大减小。但实际上我们在冬季作钓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在阴雨天、下雪天等温度较低时鱼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难钓,除了偶尔口比较轻、发窝比较慢,整体的钓况还算可以,反倒是阳光明媚、气温很高的天气老是空手而归,怪不得总有人说“人舒服的时候鱼未必舒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理论和现实怎么会出现矛盾呢?其实不矛盾,仔细想想就能明白,阳光好、气温高,咱们人会感觉比较舒服、想出来晒晒太阳活动一下,可鱼也是一样想的啊,光照好温度高,它们也出来活动玩耍了,要么就三五成群地浮在草头晒太阳,好不惬意,哪顾得上你钩上的饵料。
所以说温度比较高的大晴天钓不好鱼是正常的事,不需要过多的纠结, 别疑神疑鬼的一会儿调漂、一会儿换饵料。那为什么有的人就能钓好呢?这个就是钓位的关系了,天气再差,钓位选对了,一样能钓到几条。
大晴天气温高,鱼会喜欢待在哪些地方
如果你所在的钓点水域面积很广、各个地方深浅又不一样,那么大晴天鱼肯定会跑到那些大面积的浅水区,因为水越浅升温越快,水温高鱼肯定更舒服。
并不是说小面积的浅水区就没鱼了,我的意思是你这片浅滩的面积越大、就越容易聚集大群的鱼,如果只是一小块地方是浅水,那鱼的数量就不会太多。
比单纯的浅滩更好的位置是“浅滩+水草”,理由是水草便于躲藏能够给鱼带来安全感、另外水草中食物比较多,鱼既可以晒太阳、肚子饿了还可以找到东西吃。
在单纯的浅滩作钓和在有水草的浅滩作钓有什么区别呢?在没有水草的浅滩,由于阳光的照射会导致水的能见度变高,再加上人为的影响,就会导致鱼不会太靠近岸边。水越浅、能见度越高、环境越嘈杂,鱼越不靠岸,比如一米左右的水深,也许你要用七八米甚至更长的鱼竿才能钓到鱼。
有水草的浅滩,因为有了可以躲避的地方,鱼的胆子会变大,水草面积越大、长得越密集,鱼越敢靠边,此时你就算拿个3.6钓脚边也能钓到。
如果钓点普遍较深,那么不管有没有水草,鱼大概率都会上浮、有时候就在水皮上活动。这种情况下鱼是不好钓的,你把钩饵伸到鱼群中它们会立即逃散,即使不逃也不见得吃钩。同样是钓深水,有水草还是要比没水草稍微好一点点,这是我的观点。
温度较高的大晴天,长时间没口应该换钓位
夏季水温高鱼比较活跃,选择一个钓位后基本不用动,打个窝、多抽几杆,等鱼找你就行。冬季的话温度再高也高不到哪去,即使你热到出汗,伸手试探一下水温就会发现还是冰凉的。冬天钓鱼是人找鱼,找到一个位置如果钓一段时间没鱼口,就不要再死守了,也不要做无谓的调整,换饵、换线不如换钓位。
像阳光明媚的大晴天,鱼可能都跑到浅水晒太阳去了,此时你一味守在四五米、六七米的深水怎么可能有口,要么守到晚上等太阳落山鱼返回深水,兴许能弄上几条。
大晴天该钓哪些位置呢?由于南北两地天气、温度差异比较大,所以不能一概而论,我只说自己所在的江浙地区的情况,希望大家客观看待。
大晴天、温度很高的情况下(包括升温),最好的位置应该是坐北朝南,钓那些一天中能够接收到最多光照的地方,满足这一点有无风都无所谓,其次你要选水草足够多、足够浅的地方,只要水草多几十公分的深度都可以,哪怕水质清澈的能见到底也无需担心,鱼藏身很厉害,你眼睛看不到,一下钩它看到饵料了,就会从水草里钻出来。
我个人反倒建议大家钓那些特别浅、特别不起眼的地方,这种地方大部分钓友都觉得没鱼,不会去下杆,但实际上往往容易起大板鲫。
要是水草不够多、不够厚,稀稀拉拉的生长着,这时务必钓远,水越浅钓越远,这种情况下长杆短线有绝对优势,只有几十公分深度的大浅滩,建议用10米以上的杆,要是玩长杆短线的人很多,那么谁的杆子长谁就牛X,绝不骗你,玩不过人家的长杆就用矶竿滑漂。
如果一条边全是水草,或者是一些长满水草的野塘,这种地方我建议钓两头的角落,水草厚就找稀一点的位置,水草稀少就钓远点、钓遮蔽多一点的位置。
没有大片带水草的浅滩怎么办?没有障碍物,找标点是有点难的,能够分享的经验就是找阳光充足、比较安静的钓位,最好是处在下风口的小湾子(能兜住食物),水底不少那么平整的钓位。很多人喜欢钓桦尖、一年四季都坐桦尖,但我在冬天、春天是最不会选桦尖的,除非有水草、要么地形特殊。
关于打窝的补充
钓位选好后,剩下比较重要的就是做窝了,冬天鱼的食量小若不是鱼的密度很大,一般不建议打大窝、重窝,咱们要做的是把窝子做小、做精准,然后分几个地方打窝,与其把一斤窝料全丢一个地方,不如分成5份,每个钓点打2两。
传统钓短时间作钓最好用的还是酒米,提前打隔夜窝可以用玉米和麦子或者酒糟也行,台钓的话两三个窝足够,以三个为例,两个打酒米或颗粒窝,剩下一个不打窝用拉饵抽频率,或者抽几杆干散饵即可。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