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战疫一线的院士,是院士,也是战士
原创 钓鱼人 A心随漂动A近日,人民日报点名表扬了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八位院士,他们分别是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钟南山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仝小林院士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院士等。
在疫情出现之初,已年逾八旬的钟南山院士毅然“逆行”奔赴武汉。日夜工作,李兰娟院士脱下防护服后脸上的压痕清晰可见。陈薇院士曾在抗击“非典”与“埃博拉”中作出过突出贡献,大年初二率领团队勇赴武汉进行科研公关,等等。这八位院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得了人们的尊重,他们既是院士也是战士,值得点赞。
84岁再战防疫最前线的钟南山院士
2003年鏖战“非典”,2020年春节驰援武汉,84岁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他却还在为中国为老百姓的健康千里奔波。他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的前往武汉。如果不是钟南山院士拨乱反正,宣布这种新型的肺炎病毒会人传人,后果真的无法想象。
年过古稀仍奔波一线的李兰娟院士
2003年“非典”有她的身影,2013年H7N9有她的身影,此次疫情,73岁的李兰娟院士依旧冲在了最前线。在武汉,李兰娟院士提出了武汉立即“封城”的建议并被采纳。而她脱下防护服,脸上的压痕更是感动了很多人。
大年初二就奔赴武汉的陈薇院士
农历大年初二,54岁的陈薇院士带领团队进驻武汉,通过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实现了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而此前她也抗击过非典和埃博拉病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58岁的王辰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56岁的乔杰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72岁的张伯礼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64岁的仝小林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52岁的黄璐琦院士。
我们致敬这8位院士,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同时也要致敬和感谢所有为防疫工作作出贡献的人们,因为有你们,战疫必胜,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前方一线战士还在浴血奋战,后院确有人自乱阵脚。
据了解,男女主人公在超市排队结账,两个人不小心蹭了一下,就有了矛盾了,先是女的辱骂男的,把男的东西给扔了,男的心里也有些憋气,直到最后,女的竟然把男的口罩给拽掉了,这时候男的已经控制不了自己了,开始对女的拳脚相加。
网友对此评论激烈,分成两大阵营。
一方支持男的,说:疫情非常期间,扯掉口罩无异于杀人生命,口罩背后就是一个家庭,没了口罩,就没有了生命的保护伞,万一被传染,家人怎么办,孩子怎么办。
另一方支持女的,女的或许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也不至于招来男的殴打,这么打人太过分了,这样事防卫过当。据说左眼发肿,鼻子歪了,毋庸置疑,肯定要承担法侓责任。
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情绪失控,会诱发灾难性后果。
有一则故事,说一条蛇爬过一根锯子,被割伤了,它很生气,转身咬住锯子,结果把自己的嘴割破了。
蛇愤怒了,它认为是锯子在攻击自己。
于是它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用尽全身力气想令其窒息,最后,它被锯子锯死了。
到死蛇都不知道,害死它的不是锯子,而是自己的坏情绪。
每个人都有负性情绪,而发泄情绪又是人的本能,所以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因为情绪失控引发的惨案。
比如,前面的案例中,无论是女子冲突下扯掉男子的口罩,还是男子之后的暴力反击,实则都是情绪失控的产物。
无数事实都在提醒我们,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它就会变成洪水猛兽,会吞噬所有美好和幸福。
学会延时处理负性情绪。
负性情绪容易失控的原因是:人脑负责情绪管理的杏仁核反应快,理性的大脑皮层反应慢。
看到不开心的事,或者听到令你气愤的话语,杏仁核就马上通知我们开始发脾气;而理性的大脑,要对信息充分处理后,才能传递给杏仁核。
换句话说,发脾气是本能,不发脾气是理性。
生活中,大部分情绪引发的惨案,都是因为情绪爆发的时候,人失去了对情绪的控制,从而做出非理性的言行。
在情绪发泄之后,多半只剩后悔。
因此,负性情绪发生时,首先要告诉自己,别着急,策略性暂停,至少等几分钟再发脾气。
如果情绪激动,难以思考,比较合适的方法是,先离开引发你负性情绪的发生地,减少刺激,让自己先尽可能平静下来。
同心驱疬鬼
众志筑长城
莫言 书联 福
莫言诗
庚子事多变,鼠年开局惊。
虽无刀剑影,却有死生情。
众志驱瘟鬼,同心筑卫城。
何时妖雾散,举酒泪纵横。
昨夜雷震耳,今朝地回春。
莫言创作战“疫”诗歌。
逆行知勇士,
危难见人心。
二月惊雷震,
早樱预报春。
疫情防控责任重,
共渡难关靠大众。
防护措施做到位,
共创和谐新社会。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