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人

网站地图

饵料颜色那么鲜艳,味型也不差,为何鱼群还是不进窝

钓鱼人   认真的钓鱼  

现在钓鱼,使用饵料,整体来分为这么几类钓友,第一类,可以称为原生态类,否定商品饵,基本上都是自制,可以是种饵,比如酒米、药酒炮制的玉米、麦粒,也可以是蚯蚓、红虫,亦或者是红薯、玉米、豆饼等,倒不是说用不起,只是认为商品饵经过工业化处理,不怎么适合野钓,一般野钓钓友偏多;第二类,主要受条件限制,多去黑坑,基本上就用不上自制饵,只能使用商品饵,主要是竞技钓、黑坑钓的钓友;第三类,就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只要能钓上鱼,别管是蚯蚓红虫,亦或者是玉米麦粒,还是商品饵,实用为先;

那么无所谓这三类钓友哪一种更好或者更不好,都纯属钓友们自个的习惯,所以也不做评价,就单从商品饵来说,确实是利弊皆有,但是严格来说,肯定是利大于弊,主要就是成品料,搭配简单,操作容易,可以应对多种鱼情,而且比重、状态都可以调整,可以这样说,玩好种饵、活饵,不一定能适应全水情,鱼情,但是玩好了商品饵,那基本上全水情、鱼情都可应对,但是要说起商品饵的使用,大多数钓友往往只看重味型、状态,最多就带一个颜色。

这种理解,就比较片面了一些,为什么呢?因为饵料这个东西,说白就是喂鱼的食物,如果直观一点理解,就相当于人类的饭菜,一定也要讲个色香味形,那么所谓的香型、味型,这个自不用多说,已经有很多文章介绍过,那么状态,其实也很好理解,黏不黏,溶散的速度,进水后是快速下沉还是上浮或者悬浮,这些我们统称为状态,但是唯独色这个角度,我们更多的理解,是开饵后饵料的颜色,但是在实战中,感觉多少还是会差那么点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就是鱼在水中的视力很差,据研究资料表明,大多数淡水鱼的有效视距大约是1米,超过1.2米,基本上是分辨不出来是什么物体,用极度近视来形容,是一点不过分的,那么开饵后的颜色,对鱼来说,有实际效果么?还真有,别看鱼的视距近,但是鱼对色彩的感应程度很敏感,在20~50米的范围内,对于棕红色、白色、黄色的物体极度敏感,据说这是鱼眼的视角,和光谱反射到鱼眼的眼球后,形成的光谱刺激反应。

但是,这种反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光线照射在水中,折射后照射到饵料后,反射到鱼眼后,才会形成这种光照刺激,也就是说,必须有一个前置条件,就是光线的亮度适宜;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实战中,我们使用红色、白色、黄色的饵料,感觉区别也不是很大呢?其实就是光线过强或者过暗,导致反射后的光线,要么刺激太强烈,就如同我们受强光刺激,基本上是分辨不出什么颜色,要么就是光线太暗,也会分辨不出来什么颜色,这种光照刺激,基本上就没什么用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和我们实战有什么关系呢?关系还很大,当我们户外野钓时,在挑选钓位时,尽量挑选光线好,但是有遮挡物的区域,比如桥墩附近、堤坝附近、林带附近、水草丛附近,这些区域,整体来说光照充沛,但是有遮挡物,所以折射到水中以后,强度远不如明水时的状态,那么只要味型差不离,效果自然比明水区域要好。

除此之外,水质的肥瘦,除了在味型上有所区别,饵料的颜色选用,也要有所甄别,水质越肥,水中的杂质越多,光线折射越厉害,过暗的颜色,如绿色、土黄色、棕色的饵料就不太容易被发现,但是红色、白色、明黄色的饵料,就很容易被鱼群发现;如果水质比较干净,杂质比较少的水中,情况就相反了,过于鲜艳的颜色,反而容易刺激鱼眼,让鱼群不太敢进食。

钓鱼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如果把目标只放在渔获上,其实是很无趣的,但是如果我们主动一些,把钓鱼的方方面面都琢磨一下,不奢求变成专家,光是这些知识的了解、补充,就会找到不少乐趣。

一键安装好钓鱼APP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

加载全文
下载好钓鱼APP查看更多
入门 调漂 饵料 路亚 海钓 水库 坑塘 江河 台钓 四季 钓法 鲫鱼 草鱼 鲤鱼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