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人

网站地图

分析饵不中鱼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钓鱼人   一个好人  

所谓“饵不中鱼”,是指钓者在钓饵的调制和使用上,因为某种疏忽而造成提竿不能进钩中鱼的一种隐蔽事故,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荤饵太臃肿 阻塞在钩弯

荤饵在钩上会显得臃肿,是钓者在选用无脊椎软体动物或兽脏、肉食性钓饵时,其饵体过大所致。如天蚕、地蚕(地蚕子)、菜青虫,用来钓鲫鱼的土蚯蚓和钓 鲶鱼、黑鱼的小鱼、泥鳅、小青蛙等整体活用时若穿法不当,往往都会存在这种现象。当然,一般情况也无大碍,可要是钩把短、钩底浅、钩门窄、饵太大,就会因 为饵体臃肿而阻塞了钩弯的整个空间而导致钩尖发挥失利。

这一问题致使钓者在提竿过程中必然会有两种不能中鱼的因果反应:一是钓者虽见浮漂的“沉”、“冒”非常明显,瞬间把握扬竿的时间也很准确,但扬竿时却 只有“一顿”的感觉而往往难以中鱼。对此,在排除了钩钝、钩小的原因之外,主要就是由于饵在钩弯的臃肿所致。二是有时虽能侥幸中鱼,尤其是在中了大鱼之 后,可当它还没来得及开始逃窜或在逃窜中刚遛了一两个回合时,就会在钩未拉伸变形毫无任何挂挡的情况下跑鱼,其原因也是因钓饵臃肿,钩得不牢所造成的。

为了避免这种事故的 发生,一是不管用虫饵还是其它肉食类块状饵,都不宜偏大,大了自会臃肿阻钩;二是在穿钩时,以虫饵为例,不能从头至尾将全躯体穿通,这样,即使虫子并不太 大,一般都易堵住钩门。正确的穿法是从虫子腰部的三分之二处进针,再将钩尖提往虫饵的头部上端,且呈似露非露状态。其它肉,脏荤饵,也应切成同虫类大小合 适的条块状,用同样的穿钩法穿钩则可有效避免阻钩现象的存在和产生。

二、面饵质太硬 没有露钩尖

如今,尤其是南方的一些钓友,在休闲野钓时,大多都习惯用七分熟的玉米粑团这种传统饵钓鲫鱼和草鲤等大型鱼。但初学者尤其最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在 乎饵质的软硬和上钩时捏的颗状大小,特别是钓大鱼,总认为:既然是“死守”,饵性就该硬一点,捏上钩的饵丸就该大一点,正因为这“一硬”、“一大”的臃肿 而阻塞了钩门,造成钓者提竿时不能进钩中鱼,则又表现为“一顿”或“遛之即脱”,而产生与使用荤饵太过臃肿的一样感觉和反应。

这种感觉和反应完全是因为饵质太硬、饵丸偏大、未露钩尖,与前面所说的使用荤饵因饵体臃肿、堵塞钩门和使钩尖不能顺利刺进、刺穿鱼嘴是同样的性质和结果。所以,钓者在自制和使用面食素饵时,一定要注重饵质的粘性和软硬适度,只要捏得上钩,抛竿不散,尤其是钓静水,宁肯“软三分”、不可“硬一度”上钩的饵丸,要宁肯“小于米”、不可“大于豆(豌豆)”。特别不能为了减少频繁的起竿上饵,则刻意捏上一坨又硬又大的包尖“饵丸”以便静坐死守,这种钓饵、钓法,不仅上钩率不高,上了钩也容易脱鱼。

三、粉饵太松散 落水即化完

当前,在钓鱼活动蓬勃发展和“鱼饵大革命”的新形势下,粉状的传统钓饵,尤其是现代膨胀雾化的商品饵,正在被广大钓友所接受和普遍推广。但在使用时,尽管有些商品饵的生产厂家已注明不需再增加黏性即可临场即调即用,但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尚不可一概而论,而要根据休闲和竞技钓场不同的水域情况及鱼的稀密程度来确定饵质的软硬程度,那样才更科学、更合理和更实效。

因为若是静水池的竞技钓 场,在鱼头密集的情况下,即使钓饵黏性不强而比较松散,但只要捏得上钩,落水就能保持2—3分钟不完全雾化散脱,便会有鱼儿咬钩,也更能发挥粉饵中鱼的敏 捷快速,且有“以钓代喂”和“越钓越发(窝)”的独到优势。反之,要是在缓流的自然水域或鱼儿特别稀少及少吃少动的隆冬时节,如果钓饵用竞技钓场的雾化时 间来考虑合成,多数会还没等它到来之前便早就“脱饵空钩”,极难碰上“鱼来饵在(钩)”这等巧事好事。

所以,钓者使用粉状钓饵,虽不存在前面两种因饵体阻塞钩门而造成难以中鱼和容易脱钩跑鱼的现象,但对不同的水域、不同的钓场,使用不同黏性和松散程度的饵质若把握不好,也会因饵造成“空钩等无鱼”和“有鱼见空钩”这种时间影响效益的损失。为尽量减少和避免以上事故,在使用松散型雾化饵时,除了一般只适宜静水水域外,还必须做到黏性适度、轻落勤上,才能发挥好雾化粉饵钓“快鱼”的实际作用。

一键安装好钓鱼APP

找钓场、查看钓鱼天气,跟钓友交流

加载全文
下载好钓鱼APP查看更多
入门 调漂 饵料 路亚 海钓 水库 坑塘 江河 台钓 四季 钓法 鲫鱼 草鱼 鲤鱼 全部↓